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在近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长春影响最大的就是“一边一路”。“一路”指的是中东铁路,“一边”指的就是柳条边。200多年前,闯关东的先民们突破柳条边墙,在长春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活,形成聚落,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设治建厅,这是我们这座城市的起源。

  “人”字边墙

  清朝建立后,统治者一直将东北地区作为“龙兴之地”严加保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所谓“龙脉”受损,另一方面是为了独占东北地区的人参、鹿茸、东珠、鳇鱼等特产资源,同时便于皇帝东巡时围猎等。清朝统治者封禁东北的具体措施,便是修筑柳条边。

  柳条边始建于皇太极崇德三年(1638年),最终完工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历经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朝。

  柳条边分两期修筑。一期从皇太极崇德三年开始,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完工,历时23年,修筑的边墙从今辽宁省凤凰城向北至开原,从开原再向南,直达山海关,与长城相接。这段边墙被称为“老边”,也称“盛京边墙”。

  二期于康熙九年(1670年)动工,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成,历时11年。新建边墙从今天的辽宁开原起,沿吉林省的梨树、伊通、长春、九台,一直到舒兰市法特乡的松花江边。这段边墙被称为“新边”,也称“吉林边墙”。

  “老边”和“新边”形成“人”字形的格局。“人”字形边墙下端、也就是“老边”以内的部分叫“边内”,俗称“边里”,“老边”以外的部分则称为“边外”。

  柳条边,是用土堆成的宽、高各3尺的土堤,堤上每隔5尺插柳条3株,柳条粗4寸、高6尺,埋入土内2尺,外余4尺。柳条之间用绳连结,称为“插柳结绳”。边墙外侧还挖有边壕。

  柳条边沿线共设置168座边台和20个边门,其中,“老边”设16个边门,“新边”设4个边门,每个边门均有官兵驻守。距离长春最近的是“新边”上的伊通边门,而九台则是当时“新边”上的重要边台。

  长春设治

  清政府长期对东北实施封禁政策,导致东北土地大量荒芜,人口稀少,虽然在客观上保护了生态环境,但是也埋下了近代东北遭受俄国和日本侵略的隐患。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由于俄国不断侵蚀东北,清政府才不得不逐步放松封禁政策,以便“移民实边”。20世纪初日俄战争爆发后,东北沦为日俄两国的战场,清政府被迫彻底放弃对东北的封禁。

  18世纪末期,在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之下,仍有不少华北地区的流民越过柳条边,在今天的长春一带定居下来,租种蒙古王公的土地为生。随着这部分人口越来越多,设治管理势在必行。于是,清政府于嘉庆五年(1800年)在伊通边门附近设立长春厅,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由此发端。

  地名印迹

  历史上的柳条边穿境而过,因此长春地区有许多地名与此有关,最有名的就是九台,因其是柳条边“新边”由东至西第九个边台而得名。九台区境内与边台有关的地名还有三台(今上河湾镇三台村)、四台(今上河湾镇四台村)、五台(今上河湾镇五台村)、六台(今城子街街道六台村)、七台(今城子街街道七台村)、八台(今苇子沟街道八台村)等。长春城区南部也有很多地名与柳条边有关,比如靠边吴、靠边王、靠边孙、边沿子、邢家边台等等,都是柳条边文化留下的历史印迹。

  《柳边纪略》

  说起清代柳条边和边外风土人情,一定会提到一部东北历史地理专著——《柳边纪略》,《清史稿》称其“述塞外事甚详”。这部书的诞生与作者杨宾的人生际遇和边外之行密切相关。

  杨宾是浙江人,他的父亲杨越因康熙元年(1662年)的“通海案”被流放宁古塔(今属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有新旧二城,新城在宁安市境内,旧城在海林市境内),这一年他只有13岁。长大后,他和弟弟想方设法营救父亲,均无结果。思念双亲的他,一直想去边外探望。直到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不惑之年的杨宾终于踏上了前往宁古塔的漫长旅途,如愿以偿地见到了父母。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杨宾与亲人团聚之余,还在当地游览风光,访问乡亲,积累了不少资料和素材。

  次年,杨越病逝,按照清律不得返葬。在杨宾的百般哀求之下,朝廷终于同意让他父亲的灵柩归葬故土。

  杨宾一生遵从父训,未应举为官。才学过人的他后来将东北之行的见闻与文献记载互相印证,撰写了《柳边纪略》。这部书刊印之后,成为清朝官员了解东北的重要资料,直到今天仍是人们了解明末清初东北面貌的珍贵史料。




上一篇古代高等学府知多少

下一篇施立学 | 月圆时分说月老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