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发生在1921年的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影片《1921》就围绕这个核心渐次展开。建党前后活跃于国内和世界各地的青年共产主义者们,从南陈(陈独秀)北李(李大钊),到上海的李达与李汉俊、湖南的毛泽东与何叔衡、北京的张国焘与刘仁静、济南的王尽美与邓恩铭、武汉的董必武与陈潭秋,以及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乃至旅法的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在影片中都有所表现。
影片从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入手,将1840年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做了一番提纲挈领式的展现,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也唤醒了新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为了应对这“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把积贫积弱、专制落后的旧中国,改造为自由独立、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他们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地奔走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路上。这一段影像并不很长,却为1921年的到来做了相当充分的渲染和铺垫。
而“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则成为1921年被隆重载入史册的前奏。我们看到,此时此刻,不同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新一代青年革命者被历史潮流推动着,登上了世界东方的舞台,他们即将上演一场波澜壮阔,改天换地的变革。而1921年,正是这场变革的序幕。很快,在这里,大幕便徐徐拉开了。
影片以青年革命者为主人公,银幕上自然洋溢着一种青春浪漫的气息,从而引起观赏者的兴味。于是我想到,自命为“少年中国之少年”的梁启超或已垂垂老矣,但他所寄予希望的“少年中国”却在新一代青年身上应验了,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梁启超的这段抒情文字用来表达1921年青年革命者所作的努力,以及对未来国家的畅想,一点也不觉得突兀,而且,形象地体现了这部影片的基调。
建党是这部影片的重头戏。影片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表现建党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第一次党代会期间,代表们围绕党的性质、任务、斗争方略、长远目标、近期目标等重大问题展开的讨论和争论。影片也没有回避苏共和共产国际在中共建党中的作用,而是通过李达等人与马林的几次接触,表现了在建党初期我们对于苏共和共产国际的指导及资金支持所持的审慎稳健态度,同时突出了建党在这些青年革命者中间所引起的兴奋、紧张和激动。
代表大会召开的前夜,几位年轻代表在上海大世界的游乐,看似闲笔,反倒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衬托出环境、形势的紧张和险恶,为开会期间突然遇险预设了伏笔。
编导在主题的选择和表达上似乎更偏重于青春、革命与爱情。青年与革命的联系是天然的,在时代浪潮中,最先被唤醒的,总是青年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抛弃了本可以享有的安逸生活,毅然决然走上了一条艰难的革命救国之路。事实上,13位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除了何叔衡年纪稍大外,都是激情澎湃的热血青年。听他们唱《国际歌》,背诵《共产党宣言》中的名言名句,颇能引起我辈的共鸣,因为我们也曾年轻过,也曾被那歌声、那词句激动过,“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随着这歌声和朗读声,影片进入高潮。这是何等的豪迈,是青年革命者特有的豪迈。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上一篇: 周星驰有望试水网络电影
下一篇: 他是谁不重要,成为谁才重要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