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觉醒年代》之后,下一部党史献礼剧将以何种方式与观众见面,一直颇令人期待。同为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策划组织创作的主题重点作品,正在热播的《大浪淘沙》与《觉醒年代》一脉相承,但又各有千秋。
时间轴上,《大浪淘沙》承接《觉醒年代》中,陈独秀创刊《新青年》,确认马克思主义才是救国之路的故事线,继续讲述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到1945年“七大”召开这20多年间中国共产党以改造中国、救国救民为己任所进行的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故事。剧作风格上,两部作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用观众的话说就是:“看完《觉醒年代》再看这个,能连贯起来。”
正面、完整呈现第一代共产党人群像
整个故事,就是一部以毛泽东为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董必武、何叔衡、李达、陈潭秋、王尽美、李汉俊、邓恩铭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群像图鉴。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一段佳话,更是百年党史的起点。《大浪淘沙》的故事,正是从陈独秀、李大钊这对“红楼巨人”的革命友情开始写起。党早期的核心领导人物——毛泽东,是《大浪淘沙》的重要书写对象。从出场时一袭长衫教育学生“公理不可丧,公权不可辱”,到进京请愿“驱张”,再到与陈独秀的历史性会晤,《大浪淘沙》中的毛泽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群像塑造,演员的表演能否立住,让观众入戏,非常关键。保剑锋、成泰燊等主要演员的表演,都是可圈可点,各有风采。扮相上,服装化妆上最大程度还原角色原型,给了演员不少信心,表演起来,更能说服观众。在对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史重要人物的群像描写中,1919—1945年20多年间广阔历史横截面中的重大党史事件,也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与时代的有效对话
献礼剧需要年轻化表达,是共识,也是难点。《大浪淘沙》叙事是宏大的,主题是严肃的,审美是年轻的,受众是宽泛的。在表达上,它做出了积极尝试,力求实现与年轻观众的心跳共振。
与其它党史主题献礼剧不同,《大浪淘沙》的故事,是在现代青年陈启航的讲述中展开的。整部电视剧,其实是这位90后视频博主的“教学讲义”。除以全知视角讲述这段劈波斩浪的党史故事外,他更不时以党史学习者的视角,分享从党史重大事件中得出的启发。某种层面上,《大浪淘沙》更像一部可视化的党史教育学习教材。在身份上,陈启航并不是党史的亲历者,但他提供了一个普通年轻观众便于代入的学习者视角。在陈启航与百年前革命先烈的双时空对话过程中,年轻观众对党史的了解更上一层楼。党史教育的目的,潜移默化中达到了。
阵容上,保剑锋、成泰燊、海清等实力派演员担纲主演,是《大浪淘沙》稳固熟龄电视观众的保证。陈若轩、孟子义等青年演员的加盟,则是引流年轻观众的有效之举。
4年4万人的一次献礼
历时4年筹备,前后进行4次研讨会,参阅近亿字史料,1:1还原上海渔阳里、嘉兴红船、北京北大红楼、新华门、延安窑洞等标志性建筑,搭建摄影棚3万平方米,横跨横店、嘉兴、上海、延安多地实景拍摄,取景地超600处,定制服装5000余件,角色超过500个,群众演员达到40000余人次,拍摄历经122个工作日……《大浪淘沙》,是一部努力还原真实党史情境的献礼之作。
在此,点赞前几集中的几处细节:陈独秀入狱,李大钊送来毛泽东创刊的《湘江评论》,镜头带过,陈独秀扮演者成泰燊手中的那份《湘江评论》,版面、版头、字体,与保存下来的《湘江评论》原件基本无二。毛泽东扮演者保剑锋的旁白:“政府决没有胆子将陈君处死,就是死了,也不能损及陈君至坚至高的精神毫末。陈君原自说过,出了实验室,即入监狱。出了监狱,即入实验室……”一字一句,都找不出与《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原文的出入。在陈启航还原历史的讲述中,一些穿插画面引用了当年的真实黑白影像资料,与电视画面两相对照,震撼力一点不输给历史纪录片。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是《大浪淘沙》剧名的题解,也是第一代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注释。但或许,它也是送给这部电视剧,乃至后续党史主题献礼剧的一句格言。“井喷”的党史主题献礼热潮之下,需要更多这样淘下来的“金品”。
上一篇: 让正能量获得更多大流量
下一篇: 《御赐小仵作》:网剧回归专业性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