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60余年前,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揭开了古老“夏都”神秘面纱。

  中国最早的“紫禁城”、“中国第一龙”的绿松石龙形器、世界上最大单体夯土建筑……60余年来,二里头遗址的“中国之最”不断被刷新。

   

  60余年后的2021年,恰逢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这座学界公认的“夏都”正在忙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其实,早在2019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之初,二里头遗址申遗前期工作便已启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1959年,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被称为“华夏第一王都”,距今3800年—3500年。

  “二里头遗址申遗一直是我们一项重点工作。”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近日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二里头遗址申遗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目前初步分为三个阶段,有时间表和进程表。

  “申遗文本初步编制工作完成,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论证和修改。”田凯表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争取今年将申遗文本做好。

  在田凯看来,除申遗文本外,围绕二里头遗址申遗的许多基础性系列工作也相当重要,其中,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保护是重中之重。

  目前,二里头遗址勘测面积约有300万平方米,60多年来仅仅只发掘了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赵海涛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二里头遗址计划发掘面积为3000余平方米。主要通过考古发掘,进一步厘清二里头都邑的边界和多网格状式布局的更多详情,深化对二里头都邑的整体布局、规划思想及其反映的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的认识。

  “它牵扯到对夏文化认识的问题。”田凯认为,二里头遗址申遗还应包含与之有关的夏文化。

  田凯透露,今后,还将对二里头遗址周边及瓦店遗址、王城岗遗址和新寨遗址等进行系统发掘和研究,同时《二里头(2010—2018)》考古报告编写近期将完成正式印发,均为申遗奠定学术基础。

  2020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二里头遗址调研时也曾提出做好二里头遗址申遗研究工作,对夏文化进行系统、持续、全面研究,推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在保护利用方面,田凯介绍,一是启动立法工作,即修订《二里头遗址保护条例》;二是做好遗址有关村庄的搬迁工作;三是对遗址本体的保护和展示要采取“数字化”等多种方式。

  田凯表示,等到第一阶段基础性系列工作完成后,即可争取在今年或2022年将二里头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按照惯例,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申遗的关键一步,但并不是最后一步。

  田凯表示,第三阶段工作便是争取在2023或者2024年,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专家来二里头遗址进行申遗项目考察。(来源:中新社 作者 李贵刚 李超庆)




上一篇文物“牛”事:回落凡间的神器

下一篇《大足石刻编年史》在渝发布 填补大足石刻历史研究空白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