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网络文艺有创意,文化在打底

网络微综艺《敦煌藏画》 资料图片

  “新文创”已经成为当下网络文艺的热词。2020年底,腾讯联合阅文集团启动“文化遗产新文创计划”推出首部网文短剧《枣知道》,就是对以IP为核心的这一文化生产方式的实践。它是由网络文学作家“爱潜水的乌贼”以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为背景创作的短篇小说,并以峨眉山特产“牛角枣”为故事线索,邀请演员秦昊作为讲述人,打造了同名定格动画短剧。将网络文学中具有文化底蕴的元素开发出来,与其他网络传播的流行方式相结合,并快速推给大众,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形式。

  这种针对短内容,从网络文学到改编短剧、动漫及游戏等全链条的短IP模式,正在对网络文艺的生产形式产生影响。各大网文平台纷纷抓住这个风口,利用短视频渠道播放自家网文短剧。相对于IP影视化的成本、风险、创作周期及复杂程度,网文IP与短视频联动具有的低成本、短周期、高触达率的特性符合大众的认知规律。

  新的传播手段,让文化的呈现形式更丰富

  网络文艺不断地融合与跨界,开始探寻更接地气、更通俗的方式去推广,传统文化似乎成为“破圈”的法宝。“新文创”模式实现网络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的四维联动,也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像汉字、诗词、书法、曲艺、民乐、非遗、节日、地域、民俗等文化元素,都被“新文创”以合适的形式加载其中,成为青少年网络传播中的“国潮”热,在传统和现实间实现“破圈”。网络文艺的好创意,都有文化在打底。

  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平台开始聚焦于融媒体的网络形式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共生,用数字化推动传统文化“破局”,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互联网平台与故宫打造的“数字故宫”“古画会唱歌”,到联手敦煌研究院的“云游敦煌”“敦煌诗巾”,这些优质的数字内容都着力于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帮助传统文化深入“网生代”的年轻人圈层。正是新的传播手段,让文化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也让传统经典拥有了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回归,无论是书画戏曲,还是诗词歌赋,都成为潮流趋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兴趣也推动了“国潮”的兴起。尤其是越来越多90后、95后开始关注文创的中国元素,“国潮”俨然成为年轻人眼中的时尚,也日益成为网络文化创意的热宠。一向对大数据和消费风向最为敏感的游戏行业,捕捉到了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网络社群交流的强大黏合力,一系列游戏产品开始添加文化元素:手游《QQ炫舞》与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合作,将云南传统民族舞蹈“孔雀舞”引入游戏,推出“瞳雀季”系列,虚拟偶像“星瞳”化身为孔雀舞新传人,与杨丽萍进行“破次元”对话;3D版武侠游戏《天涯明月刀OL》中三件游戏服装的实体外装均由苏绣、花丝镶嵌、云锦的非遗传承人亲手制成,大展国风之美;手游《绘真·妙笔千山》更以《千里江山图》为灵感,还原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和技法。

  同样主打文化遗产的最新网络微综艺《敦煌藏画》,是由政府机构、敦煌市博物馆和互联网数据平台共同打造的跨界之作,呈现了不同以往的视觉形式,并起用了“古风感”十足的青年唱作人作为讲述者,用记录的方式,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去寻访敦煌,从初凿洞窟到唐代的窟室千余龛,从元代的没落到晚晴的风雨飘摇,用可视化的讲述串联起敦煌本身的“故事性”,又通过“修复”的主题让观众了解敦煌壁画、乐舞等知识和概念,体会守护传统文化的初心。这种新的融合形式既符合“国潮复兴”的大势所趋,也吸引着年轻人参与到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中来,真正体现了节目用“精品短视频+国风之美”实现文化传承的初衷和匠心。

  作为网络文学的改编形式,“世界遗产新文创计划”最新上线的三部短片《野朋友》《礼物》和《年兽》,都以春节年俗为背景,呈现了中国式的乡愁和亲情。同时,三部“文化类”短片分别融入“神农架野人传说”、徽州木雕、中国剪纸等非遗特色,展现了贴春联、打年兽、守岁火的年俗,以情感为纽带,实现传统文化的新式表达,赋予传统文化符号新的感召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八大山人”:朱耷独创的“表情包”【组图】

下一篇让云端成为文艺新引擎(数字时代的文化生活)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