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这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的载体,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对珍贵古籍的保护、修复和活用,关乎中华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在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纸质文物修复室,工作人员对古籍文物进行补全。
新华社记者 周 牧摄
经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修复的清代安南大司马行书条修复前后对比图。
新华社发
观众参观“册府千华——苏州市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摄
从“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写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党和国家对古籍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从在全国各地引发观展热潮的“册府千华”系列展,到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正从泛黄的纸页里走出来、活起来……
拥有“身份证”
打开中国古籍保护网“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孔子博物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收藏单位编纂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呈现在眼前。
这是全国古籍普查工作重要成果中的一项。
卷帙浩繁的古籍历经岁月沧桑,记载着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故事。在朝代更迭、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大量古籍或流散各处,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那么,留存至今的古籍还有多少?
为摸清家底、传承文脉,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实施。作为基础性工作,古籍资源普查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苏品红介绍,目前,全国古籍资源分布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全国古籍普查完成270余万部另1.8万函,30个省份基本完成汉文普查工作,占预计汉文总量的90%以上;共2861家单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占预计存藏机构总数的96%以上。
通过名录评审和普查,还新发现了一批珍贵文献,如《永乐大典》“湖”字册、3件重量级唐代早期印刷品、《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等。
普查,让每一部古籍都拥有了“身份证”。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已经累计发布264家单位古籍普查数据797.3万册/件。《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累计出版509家收藏单位的普查目录共计123种189册,收录127万条款目,天津、重庆、浙江、宁夏、湖南等省已完成普查登记目录出版。《中华古籍总目》天津卷初稿编纂完成,国图卷、湖南卷、浙江卷编撰工作正在进行中。
在普查登记的基础上,《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审命名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至今,已先后评选并公布了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累计收录古籍13026部;命名了六批共203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下一篇: 被传颂千年的格萨尔王到底是谁?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