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原标题:数字文化助力智慧城市“城设”打造

  近年来,智慧城市的价值日益凸显,与其内涵相近的智能城市、数字城市也成为热词。智慧城市不再被单纯视为在城市治理中对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而是一个助力城市提升基层治理、突发事件应对、城市文化建设、人民美好生活实现能力的体系化概念。各地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强烈,不仅是对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渴盼,更有对城市人文环境不断增长的诉求。智慧城市的“底座”,正在由单维的“科技”向双擎的“科技+文化”支撑升级。

  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化+”发展的期待显著增强

  2015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面临两个主要矛盾:一是人民群众对城市精神建设、城市人文发展、城市形象传播的期待持续提升,但部分城市相关工作在落地上仍存在能力欠缺、方向模糊、抓手不足等问题,少数地区在推动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上决心与干劲不足,与人民群众的要求有差距;二是城市发展技术功底强、文化“配套”弱,围绕城市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落地施策、市民参与的多维度城市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水平与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能力不匹配,造成信息资源闲置或“孤岛化”。

  通过对微信平台2021年度涉文旅关键词的热度分析发现,乡村振兴、非遗、文创、城市形象、红色旅游、城市IP等词,被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提及,在“智慧+”之外,“文化+”获得更多关注(见图1)。值得注意的是,发布相关内容的媒体、政务类账号占比约30%,表明相关诉求均在增强。而网民对智慧城市发展的评价情况显示,26%的网民认为智慧城市发展将有助城市文化气质提升。

数字文化助力智慧城市“城设”打造

  同时,城市形象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定位不准,传播方向失焦。有的地方对自身城市定位要么挖掘不准,要么难以取舍,导致传播偏向,或者过于发散,不利于舆论记忆聚焦。二是千城一面,独特性、差异性开发不够。当前不同城市景区商业街差异度弱,商品也易“撞款”。三是缺乏城市精神支撑。有些地方推出的产品令民众认为没有城市内核、灵魂、精气神。四是“玩法”单一,尚未把握互联网传播特征,没有解决好结合自身特点用好网络的问题。五是市民参与度不高。一些城市文化建设工作中,还没能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合力。

数字文化助力智慧城市“城设”打造

  2019年10月5日,北京故宫博物院,游客正在参观由数字技术呈现的中国古代绘画。

  新时期“城设”工作破题“三部曲”

  为全面助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舆论对“城设”期待不断增强与城市文化建设不足的矛盾,“城设”的打造宜从三方面破题。

  第一,对城市“分型”,摸清发展诉求。在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下,可以按发展阶段和需求将城市分为四种类型:一是“酒香巷子深型”城市。此类城市有好的文化资源、文化品牌,但没有形成与之匹配的知名度,寻求传播“出圈”。二是“文化符号包袱型”城市。此类城市文化资源和名气兼备,但传统IP符号和城市形象与新时代城市发展诉求匹配度低,甚至形成制约。比如,传统主打IP符号网络认知度较低、文化资源与当前文旅新理念无法接轨、文旅接待设施和吸引物建设过早等。三是“早已出圈型”城市。此类城市文旅资源丰富、工作成熟,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面临的则是城市传播如何“保鲜”和产生长久吸引力问题。四是“IP传统厚重型”城市。此类城市具有强大IP资源,但亟待唤醒和激活优质文化符号,使其更为灵动、亲切,贴近年轻人、焕发新活力。对城市发展阶段和需求深入把脉,有助于进一步精准施策。

  第二,对数字文化产品“分类”,挖掘适配“城设”的场景。数字文化产品类别丰富,除游戏、电影、电视剧、综艺等传统“数字+文化”领域外,电竞、数字文博等新兴领域也成为服务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渠道。这些产品基于自身特色、优势,正在成为打造“城设”、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和连接器。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张掖山丹炒拨拉美食节将于7月15日举行

下一篇一碗面里的传承与创新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