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作者:佚名

    晋城古镇位于滇池东南岸的晋宁县晋城镇,三面环山,一面是滨湖丘陵平原。丘陵平原上,阡陌纵横,田畴交错,古镇西约五公里处,便是名闻遐迩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寨山。石寨山是一代滇王或几代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如今的晋宁县晋城镇一带是古滇国都邑,是滇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所在。

  顺着史籍的开篇向下翻页,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历朝历代,两汉时,晋城名滇池县曾先后作过益州郡、晋宁郡、宁州郡、建宁郡的治所。(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为爨部地、阳城堡部)。难怪近代袁嘉谷在其《滇绎》中说:“都会者,政治之中枢也。云南中枢自战国至唐在晋宁”,也就是现在的晋城。

  晋城在隋文帝时作为宁州郡治所,曾由刺史梁毗“拓州城七里,建九门十二衢”,可见当时规模之宏大。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曾筑砖城,东南西北建瓮城和龙翔、南熏、凤翥、拱城四座城门,以后数百年间,或毁或修,1954年实地勘测时,残破的原城墙周长有4100米,高4米。直至1958年才完全拆去。

  可幸的是城墙虽然拆去,但古城内明清时代的民居和公共建筑如今却大都保持完好,使我们仍可想起当年古城的繁盛景象。据最近(2003年5月20日)《昆明日报》报道,古城悠久的历史,独具一格的古老民居院落、街巷格局和精致的建筑雕刻艺术,引起了瑞士苏黎世市文物保护局专家们的极大关注。他们一行20人曾三次到古镇考察,古滇国都邑一幕幕遗落文明使他们惊诧不已。

  晋城古镇在建筑史、城建史上具有较特殊的地位。仍保留着的明清两代城建布局占地约60余万平方米。由老城的上西街、下西街、官井街等八条街道组成田字形附以数十条小巷的格局,据说乃自明万历年间保留至今。街巷间保留着的民居院落,多为“干栏式”、“一颗印”结构,采用“三间四耳”及“两间两耳”四合院布局。抬梁穿斗式屋架,重檐歇山式组合,雕花格子门窗,刻龙饰凤,花木浮雕,精致而富于变化,受到中外专家们极高的评价。民居上或多或少的尘埃一旦抹去,必然显现出耀眼的光辉。

    古代中国的乡村城镇,除了紧傍河川溪流者外,大都凿有水井,然而晋城古井之多,大出人们意料。对此,当地人有许多掌故和传说,不管这些传说可信与否,今天留给我们的,却是“家家有水井、户户有清泉”的水井民俗奇观。古镇几乎所有的民宅里,都有一口古水井,当地人称“私井”。这井不是挖在四合院的天井内,而是设在厨房的灶边,很便于汲水取用。与私井相映成趣的是宅外街边也散布着一些水井,称为“官井”,官井街因此而得名。这些古井无一例外都有与外地不同的特点。一是井口小,仅有二十厘米左右;二是井栏两侧都有一个对称的小孔。据当地老人解释,井口小是为了防止有人投井寻短见,井栏两侧的小孔是为了加井盖上锁防备盗贼歹人投毒!多么周到的防范,它让我们领略了古镇人的生活创造,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由于年代久远,在那用紫砂石或大青石凿成的井栏上,水井人家日日用井绳上下提水留下的道道深痕,是岁月的印痕,是世代生民的渴望和悲欢留下的痕迹。

  晋城古镇周围的自然景观十分优美,脍炙人口的五言古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描写的就是这方景致。据晋宁当地方志学者李凤积先生1989年在《晋宁文史资料选辑》上著文考证,此诗乃清顺治乙丑(公元1625年)举人王寿祚所作。王是晋宁金砂人,诗中描述的就是晋城东门外盘龙寺沿路春天的郊野景色。你看:正月新春,作者与友人出城郊游。东门外道路两旁桃红柳绿,春意盎然。一行二三里,路旁一处叫“菜烟村”(此村如今尚在,仍叫此名)的四五户人家,竹篱菜畦,炊烟袅袅,好一派春天的田园美景!再行数里,便到了远近闻名的楼台影隐、名花锦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白沙古镇 白沙壁画
·下一篇文章:洛带古镇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rjxj.com/news/rwjg/108421951AK8A6I76DDB8C4F1IHC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