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近日,央视综艺《典籍里的中国》提到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撰著的《文心雕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章学论著,更是众人眼中的“写作高分秘籍”。“文心”就是文章的用心、立意,“雕龙”则指写作要像雕刻龙纹般细腻。它被后世奉为“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堪称千年前的高分作文秘籍。

  那么,除了“作者之章程,艺林之准的”这样的称赞之外,堪称千年前高分作文秘籍的《文心雕龙》到底有多绝?

  好文标准 文质兼顾,树德建言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从齐明帝建武四年(497年)开始动笔,历经五年,到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才完成了这部足足有十卷的巨著。分上下两部,每部各二十五篇。其中,《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总论,也是刘勰建立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原则。之后从《明诗》到《书记》,是对诗、赋、颂、奏、议、书等三十三种文体的讨论。《神思》到《总术》十九篇,是文章创作方法的讨论;《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则是具体的文学批评论述。《文心雕龙》在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多新见解,代表了南朝时代文学理论的最高成就,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批评文学著作。

  既然要批评,自然就有一套严密的文学理论标准了。《文心雕龙》诞生之前,不是没有文学批评或者文学理论著作。比如同样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陆机,就有一篇《文赋》,就提到了应该怎么写文章,以及什么才是好文章:“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先要极尽想象,好好构思,再谋划全局,选择精妙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有时候文思如泉涌,信手拈来,有时候苦苦思索,半天也写不出一句满意的句子;虽然文章题材不同,但都要注意词句通顺,语言流畅,不要冗长,等等。陆机的论述固然很好,但和《文心雕龙》相比,理论体系,或者说文章评价的标准,就相对没有那么严密了。

  那《文心雕龙》的标准是什么呢?

  第一,需要用心雕琢文章。这种雕琢,是对文字词句要有琢磨。“虎豹无文,则同犬养;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对呈现的文采要有润饰,读起来赏心悦目,能够感受到文字之美,但这种雕琢又不能太过。雕琢太过,呈现出来的文字,要么就是显得刻意做作,你光想着雕琢辞藻,所思如何?所想如何?绣花枕头一包草,看起来漂亮,可人家读完,脑子里走过一遭,没任何印象,于世何益?不如不写!

  此外,文章本意,乃是托物言志。好的文章,一方面要发乎天然,一方面,也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正所谓“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话萼振”,如果一味雕琢文字,那就是本末倒置,读者的注意力全部被华美的辞藻吸引,反而忽略最重要的思想表达了。

  而这,也是刘勰“好文章”标准的第二点:文质兼顾。然而,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刘勰生活的齐梁时代,有才华的人非常多,留下的经典之作也不少。他们写的文章难道不算文质兼顾吗?

  对刘勰来说,可能不算。因为刘勰认为,“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真正好的文章,其蕴藏的思想,应该是儒学思想,是需要带着一定经世致用、教化百姓的目的的。也因此,有的文章没有什么思想内涵,纯粹只为了雕饰文藻。这虽然也是一种文章风格,但对刘勰而言,这是不可取的。刘勰认为的好文章,不但需要文质兼顾,雕琢辞藻但表现自然,甚至某种意义上说,对文字的雕琢,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呈现思想内核,理由何在呢?

  这又不得不提到刘勰文章的第三点:君子处世,树德建言了。

  刘勰认为,人生在世,需要立德、立功、立名,以求不朽——这是千百年来,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但立德、立功,需要实力和运气,也需要时代的眷顾。

  作者刘勰 寒门无路,《文心》成名

  比如刘勰自己,祖上是东莞莒人,但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出生。十岁丧父,二十岁丧母。因为家里太穷,娶不起妻,刘勰只好住到定林寺去,平时有空,就帮僧祐整理佛经。这一待,就是十多年。从二十出头的青年,一直到三十七八的壮年,刘勰一直是在青灯古寺的伴随中度过的。但即便佛门气息日夜萦绕,刘勰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儒家教诲。早在七岁那年,他就梦见过自己攀彩云,跟着孔子往南,而到了三十出头的时候,刘勰再次梦到了孔子。三十而立,大丈夫应有作为!但大丈夫如何能有作为?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任溶溶往事琐忆

下一篇寻梦牡丹亭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