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趣味地理

  在魏晋南北朝那个“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势族”的年代,即便到了刘勰生活的齐梁时代,世家大族的影响已经不像魏晋时候那么大,有的寒门士人或没落庶族也有机会做官,甚至位至高官,但对刘勰这样久居寺庙、家族没落的寒家子而言,入仕依然只是一个奢望。仕途难进,在那个时代,还有个办法就是依靠军功起家。但刘勰一介文人,如何能沙场点兵,扬名天下?更不要说魏晋南北朝时,儒学虽然不曾断绝,但也相对式微,立德更是艰难了。

  对刘勰来说,想要有所作为,唯一能做的,就是立名。而《文心雕龙》,就是他想象中的立名之作。刘勰希望这本书能给自己带来当时,以及后世不朽的名声。

  他的确做到了。

  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刘勰背着写好的《文心雕龙》,心情复杂地去拜访文坛领袖沈约。说心情复杂,是他一方面自信于自己的才华,认为自己倾十余年之积累写下的这本《文心雕龙》,一定会是当时文坛,乃至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另一方面,一个文坛边缘、从未有过什么名声的佛寺寄居者,拿出来的文字,真的能让这个已经见过无数才华横溢之人,甚至本身就才高八斗的文坛领袖青眼相看吗?

  好在,命运是站在刘勰这边的。

  最开始,沈约的确看不起这个在路上贸然拦住自己车辆的人。他看起来又穷又局促,背上负着一个大包裹,仿佛随处可见的卖货郎。拦住自己是为什么?买下他背上的那些货吗?

  然而翻开《文心雕龙》之后,沈约大为震惊,重新审视起眼前这个貌似贫贱的中年人来。

  “你叫什么名字?”

  “刘勰,字彦和。”

  “从哪里来?”

  “定林寺,帮僧祐大师整理佛经。”

  “可有官职?”

  “没有。”

  沈约沉吟片刻,立刻推荐刘勰入仕为官。虽然只是一个小官,但对刘勰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喜讯。

  三十九岁了,将近不惑的年纪,他终于踏上了入仕的第一步。

  僧人慧地 功成身退,不如归去

  此后的刘勰,大部分时候做的都是有关公文写作方面的官员,职位不高,但颇有政绩。而梁武帝天监十七年(518年),刘勰更是做了一件大事。他上表给梁武帝,请求以后祭祀先祖,一律采用蔬果。

  现在中国的佛教,大部分都是吃素的,有很多居士也吃素。但实际上,在梁武帝萧衍之前,佛教徒是可以吃“三净肉”的。没有看见这个动物被杀、没有听到它被杀、也没有怀疑它是因为你被杀的三种肉,就叫“三净肉”,是可以吃的。但萧衍出于宗教和政治两方面的原因,写了一篇《断酒肉文》,要求佛教徒断绝酒肉。刘勰这篇表文,显然让梁武帝龙心大悦,立刻给他升了官儿,还得以进入东宫,侍奉昭明太子左右。而这,是刘勰的又一个知音。

  昭明太子也非常爱好文学,他下令编纂的《昭明文选》,是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在唐朝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也是一部经典之作。刘勰强调文质并重,且侧重儒家文教治国的思想,也是昭明太子一向的主张。因此,昭明太子对刘勰赞誉有加。

  在太子的看重下,刘勰名声越来越响。整个首都的寺庙、佛塔,或者名僧的碑志,只要约得了,就一定会请刘勰撰文。就这样,十年一晃而过。此时的刘勰,再也不是当年寄居定林寺的寒家子了。然而此时的刘勰,又再次回到了定林寺。因为中大通三年(531年),昭明太子去世了,梁武帝让刘勰和定林寺的僧人慧震一起编写佛经。也许是因为刘勰一直侍奉东宫,梁武帝想让他用这种方式纪念昭明太子,但对刘勰而言,这时的他,已经六十七岁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岁,在魏晋南北朝那个乱世,已经算是高寿了。而纵观一生,刘勰想求的,无非就是立德、立功、立名三不朽,求其之一。

  回到三十年前,背着《文心雕龙》贸然拦住沈约行车那一刻,刘勰恐怕永远不曾想过,自己会有入侍东宫的时候,会有得到昭明太子看重的时候。他想要的,现在已经得到了,甚至还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期望。而他的知音昭明太子,想要的还有那么多:儒学治国、安定天下、兴文章之盛事……这一些宏图,全都断在了中大通三年,断在了猝然的三十一岁。

  人生在世,谁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功名利禄转头空,美人皮相化白骨,福祸难料,死生无常。在定林寺写经的时间里,刘勰想了很多,但总结起来,无非四个字:功成身退。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任溶溶往事琐忆

下一篇寻梦牡丹亭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