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画卷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民俗文化 >


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画卷

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画卷

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画卷

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画卷

  嘉峪关黑山岩画

  今年4月1日,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了《嘉峪关市黑山岩画保护条例》,并于今年5月1日由嘉峪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实施。这是我省首部岩画类地方性法规。

  嘉峪关黑山岩画全称“嘉峪关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位于河西走廊岩画廊带的中间位置,具有东西方岩画传承的重要作用。是远古及古代游牧于河西地区的古羌、月氏、匈奴、鲜卑、龟兹、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将游牧生产生活中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以及思想情趣、艺术观念等,直观地刻画在黑山崖壁上,是先民们在黑山及周边区域生息繁衍、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张亚莎教授说,岩画作为早期人类思想交流、历史记忆与心理情感传达的“图像语言”,是这个地球上,所有族群祖先们留下的一笔极为巨大的文化遗产。它是整个人类在漫长历史长河保存下来的视觉艺术资源,是人类本身历史、宗教与心理体验的图像见证。

  黑山岩画是中国北方岩画的典型代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和很强的代表性,岩画主要分布在嘉峪关市区西北约10-20公里处的石关峡口、交河沟、红柳沟、四道股形沟、磨子沟、蕉蒿沟的陡崖峭壁上。时间从战国延续到明代,是甘肃省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岩画,内容以人物、舞蹈、佛塔、动物、狩猎等20余种类型为主,共计200余幅,占地约12.577平方公里,对研究古代西北地区民族的生产、生活、民俗、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

  黑山古称“洞庭山”,屹立于河西走廊北侧,属马鬃山支脉。山顶浑圆,山势陡峭,沟壑纵横,怪石嶙峋。黑山与南面的文殊山、祁连山对峙,形成狭窄的东西孔道,地势险要,是河西走廊的“锁钥”。黑山南侧的石关峡,曾经是古代东西来往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1972年5月,酒泉钢铁公司黑山湖农场的一名职工,在黑山四道股形沟放羊时,最先发现沟内悬崖峭壁上有石刻岩画的遗迹。随后,嘉峪关市文物清理小组人员在四道股形沟附近首次发现了31幅岩画。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凿刻手法,考古人员将它们定名为“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

  1978年11月,在甘肃省博物馆协助下,嘉峪关市文教局、市文物管理所组成调查队进行了第一次普查工作,在四道股形沟、红柳沟、磨子沟、石关峡口等处共发现岩画121幅。后来在文物巡逻检查中又发现多幅。

  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黑山岩画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黑山岩画历经1987年、2006年、2008年三次文物普查,综合统计,黑山地区的岩画总数量达到199幅。2013年5月,国务院将黑山岩画确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9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来到嘉峪关市拍摄制作有关黑山岩画的节目。对黑山内的四道股形沟、红柳沟、磨子沟的岩画进行全面的拍摄。播出后,引起国内外考古界的广泛关注。

  2015年10月20日至23日,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与悬壁长城文管所业务人员再次对黑山岩画进行了调查,又发现了一些岩画。目前共发现各类岩画212幅,占地约12.577平方公里。

  三

  黑山岩画是我国北方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和图腾是岩画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内容。图腾是远古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一种认识,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一种社会、宗教和文化形式,许多图腾来源于动物,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黑山岩画表现的动物种类很多,还有一些与动物和自然界有关的图腾形象。通过对黑山岩画中这些图像的审视,可以解读出其中表现最多的动物及图腾崇拜与人类活动背后的文化意义。

  关于自然变迁 黑山岩画有许多动植物图像,包括野牛、野鹿、野骆驼、黄羊、盘羊、虎、狼、獾、狐、鹰、野雉、野兔、旱龟和蕨类植物等,这些动植物有的喜温暖潮湿,有的喜干旱寒冷,反映了河西地区气候由温暖潮湿向干旱寒冷的转变,植被景观由森林向草原荒漠的转变。

  关于人类活动 狩猎有射猎、围猎等场面,画面中猎人或是持弓欲射,或是追逐围攻,或是骑乘驯养的兽类追猎,或是放出驯养的老鹰、猎狗捕猎。反映了狩猎时代、驯养和畜牧时代以及狩猎转变为驯养和畜牧过渡时期的历史转化的某些特征。操练有三人一组,五人一组列队演练,再现古代人类注重军事演练的重要性。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06 rjx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