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原标题:“考古中国”里鼎力添彩的“甘肃力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通讯员 陈国科 “与中国现代考古学同步,甘肃考古通过历代考古人百年的艰辛探索和接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用手铲翻阅无字地书,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省文物局局长程亮告诉记者,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华夏文明形成发展的关键区域,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舞台。其独特多样的文化资源为考古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奠定了甘肃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人类起源与演化、农业起源与扩散、文明起源与传播、国家起源与发展、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增强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依托甘肃独特的历史演进轨迹和文化资源禀赋,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先后有6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项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4项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5项荣获“田野考古奖”,4项列入“考古中国”发布项目。 同时,通过丰硕的考古成果,进一步厘清了早期人类的起源演化与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实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彰显了甘肃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支撑,更为“考古中国”增添了不可或缺的“甘肃力量”。 追寻远古文明 旧石器时代考古持续探索人类起源 甘肃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不平衡,相关工作主要集中在陇西黄土高原和甘肃西部地区。1920年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等人在陇东庆阳辛家沟和赵家岔的发掘,揭开了甘肃乃至整个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序幕。 近年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对陇西黄土高原东部的水洛河、清水河和葫芦河流域进行旧石器考古调查,新发现20余处旧石器遗址。 同时,相继对庄浪县徐家城遗址,张家川县杨上遗址、石峡口遗址,秦安县大地湾遗址,环县楼房子遗址和夏河县白石崖溶洞遗址进行发掘。 通过这些旧石器遗址点的调查发掘,基本建立起了甘肃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西部中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以来(距今20万~1万年前)旧石器考古年代框架。为探讨该地区石器技术的演变、人类行为的发展、人类适应性行为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提供了关键材料。 尤其是夏河县白石崖溶洞遗址的发掘,将古人类在青藏高原的早期活动时间从距今4万年推至距今19万年。该遗址是目前东亚首个发现丹尼索瓦人化石和丹尼索瓦人DNA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是青藏高原史前考古的重大进展,更是国际上丹尼索瓦人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河县白石崖溶洞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为探索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散和高海拔环境适应、丹尼索瓦人及东亚古人类演化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受到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获得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等殊荣。 跨越历史经纬 新石器—青铜时代考古持续揭示文明起源 甘肃的新石器—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一脉相承,考古工作开展较早,与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相伴而生。 经过不断的发掘和研究,已基本建立起完整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和年代序列,为认识中国早期文明与社会演进及早期文明起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近年来,在进一步完善文化谱系构建、深化文化渊源探讨及器物研究的同时,逐渐向聚落考古、社会复杂化进程、文明起源等研究领域倾斜。 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重点对陇东地区揭示中国早期社会的圪垯川遗址和实证文明与早期国家起源的南佐遗址、桥村遗址进行了考古研究。 张家川圪垯川遗址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之一,自仰韶早期延续至仰韶晚期,清晰再现了仰韶早期史家类型环壕聚落的空间布局和社会结构。 大型粮仓及粟黍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仰韶早期人群农业种植、农作物加工储藏技术、人类生业经济提供了实物资料,对探讨中国北方地区粟黍作物驯化后粟黍农业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玉权杖头和大型钺的发现表明社会内部已存在分层和分化,是社会复杂化的初步体现,对探讨早期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作为2021年“考古中国”重要成果予以发布,并入围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 庆阳南佐遗址和灵台桥村遗址是陇东地区距今5000至4000年的两处重要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