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初心】安西战役:忠勇志士 大地当歌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民俗文化 >


【探寻初心】安西战役:忠勇志士 大地当歌

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原标题:【探寻初心】

  安西战役:忠勇志士 大地当歌

【探寻初心】安西战役:忠勇志士 大地当歌

红西路军最后一战纪念塔。 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提供

【探寻初心】安西战役:忠勇志士 大地当歌

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文博

【探寻初心】安西战役:忠勇志士 大地当歌

红西路军蘑菇台军事会议场景。红西路军安西战役纪念馆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曹剑南 严存义 李满福 徐俊勇 张文博 新甘肃客户端实习生 龙 毅

  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战争局势的变化决定,西渡黄河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部队2.18万人组成西路军,由陈昌浩、徐向前率领,独立执行创建河西革命根据地,打通国际通道的任务。

  石窝山分兵

  由于敌众我寡、孤军作战,西路军经过70多场战斗终致失利,余部撤入祁连山。1937年3月14日,红西路军余部约3000人抵达祁连山康隆寺南40里的石窝山,军政委员会在这里召开会议,作出决定:剩余部队分东、西、中三个支队分散游击,相互策应,寻机突围;新成立中共西路军工作委员会,领导剩余部队的行动。

  石窝山分兵后,东、中支队数日即被打散,人员绝大部分牺牲和被俘,少量幸存将士坚持游击到七月底。由李卓然、李先念率领的西行支队摆脱了敌兵围追兜剿,挺过了30余天爬冰卧雪磨难,4月16日,903人自大公岔口(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走出祁连山。18日到达肃北石包城休整。

  时任红30军263团营教导员周纯麟回忆:“我们刚刚走出祁连山口,就遇上了大风,几步之外就看不见人。我们虽然已经疲惫不堪,但是,由于走出了风雪茫茫的祁连山而情绪振奋。尽管如此,饥饿仍然严重威胁着我们,又有许多同志一两天没有东西吃了。”

  流落安西的老红军马进贤回忆:“几十天的饥饿、寒冷折磨,战士们的身体虚弱疲惫极了,宰杀的羊只连剥皮的力气都没有。”

  石包城是祁连山脚下一个蒙古族小村落,距离肃北县城140余公里,因村西南有座石砌古城堡得名。村里当时只住有一二十户牧民群众,红军到来时一些村民躲了起来,后经带路的蒙古族向导诺尔布藏木解释方释惑回村,他们卖给红军羊只、食品和盐巴,给红军提供一些当地的地理情况。在这些日子里,红西路军没有遇到敌人的袭扰,将士们在这里还吃到了进山30多天来的第一顿粮食——青稞。休整几日后,他们继续西行。

  诺尔布藏木、江西力等掩护、救助红军的感人事迹,至今还在肃北草原流传,成了草原儿女难忘的红色记忆。

  蘑菇台军事会议

  4月22日,西行支队进至安西县(现瓜州县)城东南64公里的蘑菇台。在这里的一处不起眼的磨坊里,中共西路军工委召开了西征以来最后一次军事会议,根据中央最新指示,作出了赴远方学习新兵种技术的决定。为获取进新疆给养,短暂休整部队,会议决定攻打安西城。

  蘑菇台是祁连山余脉谷地间一片小绿洲,面积近4平方公里,原属榆林窟庙产,由榆林窟道士在此经营种植、养殖,是过往香客和进山商旅的必经歇息之地。这里东距榆林窟约2公里,北至安西城64公里。

  尽管很长时间没住过房间了,但红军将士来到这里后严守不扰民的纪律,不进民房,不入寺院,晚上就近在山崖边和树丛中宿营。

  时任榆林窟住持道士郭元亨早年回忆:“当兵的有的裹着生羊皮,有的脚上包着破布片,五颜六色的破衣烂衫不如叫花子。他们都在毛柳树丛和山崖下休息。我把河边一间磨坊、两间库房腾给他们,给了他们一些粮食、清油。没锅没碗,一些兵把麦粒放在铁片上烧着吃。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走了,走的时候把垒下的灶台都用沙土压住了。”

  如今的蘑菇台,已成为瓜州革命历史遗迹中的重要一部分和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当年召开会议的磨坊,已进行了修缮和重建。磨坊旁的榆林河,只见几只白鹅在悠闲地嬉戏,河滩岸边的大柳树在微风中摇曳。遥想当年,河岸两旁的石滩上、大树下、山脚跟,或许就是红西路军将士们歇脚、打盹的地方。

  在蘑菇台军事会议旧址,一座战士在红船上高擎旗帜的雕塑格外显眼。随行的安西战役纪念馆讲解员李蕊深情讲解:这象征着红西路军永远忠诚于党,体现了红西路军勇往直前的精神。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06 rjx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