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夜幕下的天水古城。陈 斌
王军红
在古城天水,伏羲爷亦称人宗爷,是家喻户晓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西关伏羲庙也是古城居民和外地游客常去拜谒祭祀的地方。但是谁能说清楚伏羲时代是怎样的呢?很少有人尝试这个话题,它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大量的历史资料研究,以及恒久的热爱之情和坦诚的赤子之心。或许是感召到了伏羲一脉相承的创世精神,或许是天水承载了厚重的伏羲文化,诗人汪渺12年来无数次修改文稿,在时光的雕琢和打磨下,《伏羲创世》的5000多行长诗,在伏羲的诞生地天水喷薄而出。
《伏羲创世》的创世精神是什么呢?诗人汪渺给出了答案。“伏羲的创世并不是真正创造了天地万物,而是为天地万物命名。在那洪荒的时代,第一个为太阳命名的人,就是将太阳挂上天空的人。”“万物有了名字,文化有了源;文化有了源,才能形成浩浩荡荡的文化长河。为天地命名,蕴含了人类神奇的创造精神。”对于伏羲十四项功绩,作者主要书写了钻木取火、俪皮为礼、勇斗洪水,以及部落东迁等。在远古洪荒时代,人类面对诸如寒冷、洪水、野兽、疾病等自然界的侵袭,抵抗能力是弱小的。伏羲要带领民众克服并改造自然,告别蒙昧,走向文明,他所依靠的只有智慧。通过长久思索,反复实践,伏羲在摩擦木头中发现火种,结束了之前人们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有了火,带来了光明,驱赶了野兽,先民不再畏惧严寒,最终把人类同动物界分开。伏羲和女娲在抗洪救人时奋不顾身,体现了他们的大爱与慈悲。伏羲带领的部落在迁徙中不断融合壮大,伏羲文化如鱼骨状从西向东散开,一路传播,最终形成中国“龙文化”。据史料记载: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纪,都于陈。故甘肃天水称“羲皇故里”,河南淮阳称“太昊之墟”。这是一条脉络清晰的东迁路线。
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曾写道:“最有历史意味的是‘伏羲城’。我们现在虽然在考古学上还未能具体证明‘伏羲’的时代和它当时的内容,然而汉族最早的传说和神话,都在渭水流域,特别是在渭水东源的上游,这都无可怀疑。”在天水城乡各地,都有建立的女娲庙、始祖殿,这也是伏羲和女娲在此留下足迹的印证,承载着后人的爱戴之情。
《伏羲创世》应用了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诗歌的抒情象征,小说的多线叙述,话剧的独白兼容,显得多元开放。至于话剧的独白,经常寥寥数言,便勾勒出一个特殊的场景,让读者迅速进入话剧的舞台。多种手法的综合应用,其实也是一种创新,让人在阅读中很快产生共鸣。
纵观全书,不难感受到其中流淌的浓郁诗意。每翻一页,都有想象奇特的绝妙诗句,令人叹为观止。“那又圆又亮的,是夜空给我们掏出的一颗圣洁的心,叫月亮。”“月亮洒下的柔情,它的名字叫月光。”作者略加修辞点染,立刻化平凡为神奇。《后记》中说,“有些章节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直接从血管里喷出来的,血管里喷出的诗自带光华。”这些生动鲜活的妙语多处呈现,体现了作者匠心独运的艺术造诣。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丰富的想象和高亢激昂的结尾。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写大风刮了三天三夜,连星星都不亮了,火精灵也不亮了,天地陷入一片黑暗。伏羲带领众人跑起来,最后依靠奔跑的力量点亮了火精灵,火精灵点亮了夜明珠,夜明珠飞腾到空中,点亮了星星,点亮了夜空。这奇特的、大胆的、浪漫的想象,不拘一格,让人赞叹不已,真正体现了伏羲靠自己和民众的力量,点亮了黑暗的星空,也点亮了人类的文明之光。高亢的结尾,让人心中升腾起骄傲和自豪,为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而久久感动。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惟其如此,方可无愧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无愧于我们祖先的荣光。
(《伏羲创世》,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