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长学院 作者:佚名
袁世凯(1859--1916年)北洋军阀首领。河南项城人。早年在天津小站培训新军,佯装进步,取得光绪皇帝信任,后来出卖维新派,取得慈禧的宠信。1899年,任山东巡扶,镇压义和团运动,1901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时,受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施展反革命派两面手法,既诱使革命派妥协议和,又挟制清帝退位,窃取了中化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在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政府。1913年,他派人刺杀宋教仁,并在取得"善后大借款"之后,发动内战,镇压了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后又解散国会,篡改约法,实行专制独裁。同时鼓吹"尊孔读经",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1915年5月,他接受了日本帝国的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换取日本帝国主义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又策划成立了"筹安会"等,为其复辟效劳。12月,正式宣布恢复帝制,改中华民国五年为洪宪元所,次年元旦即位。同月25日因蔡锷在云南发难,反对帝制,贵州、广西、广东 、浙江、湖南等省先后响应,宣布独立,乃被迫在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他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中忧惧而死。
文人学者
桓谭(前40--32年)东汉初哲学家。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尤好古学,喜抨击 俗儒。因反对神学,几乎被杀。断言精神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有《新说》二十九篇。
向秀(227--272年)西晋玄学名士。与嵇康、阮籍等交游,为"竹林七贤"之一。性好老庄之学,发展王弼、休晏的"贵无"思想,主张"生死出入,皆然自生"礼法出于"自行",开郭象玄言之风。
王融(467--493年)南朝齐文学家。为"意陵八友"之一。他文藻富丽,精通声律,与沈约共创"永明体"。有《王宁朔集》。
阮孝绪(479--536年)南朝梁目录学家。所撰《七录》,仿《七略》分类法,把天下文献分为经典、纪传、术数、子兵、文集、佛法、仙道七类。
贺知章(659--744年)唐朝诗人,今浙江萧山市人。性放达纵诞,自号"四明狂客"。好饮酒 ,工书法,且与李白、张旭等人友善,时称"醉中八帛"。诗存二十首。
元结(719--772年)唐朝文学家,字次山,今河南鲁山人。在文学创作上,反对浮艳之风,主张发挥"救世劝俗"的作用。诗作深受杜甫的赞扬。散文亦多讨论时政,风格古朴,今有《元次山集》。
张籍(767--830年)唐朝诗人,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境贫苦,官职低微,较多接触下层社会生活,故其所作乐府能揭发统治阶级罪恶性,同情人民疾苦,被白居易等人所推崇。又与白居易、孟效等 人所作诗词统称作"之和体"。有《张司业集》。
元稹(779--831年)唐朝诗人。今河南洛阳人。常与白居易相唱和,世称"元白",号"之和体"。为新乐府运动倡者之一。所作传奇《莺之传》,为《西厢记》故事所取材,作品有《之氏长庆集》。
贾岛(779--843年)唐朝诗人,今河北涿州人。家境贫寒。一度为僧,法名无本。受韩影响而还俗。屡举进士不第,后做过一些低职小官吏。其诗多为写景、送别、怀旧之作,荒凉凄苦。语言清淡朴素。以五言律诗见长。注意字句锤炼,刻意求工,为"推敲"二字由来。作品有《长江集》。
杜牧(803--852年)唐朝文学家。名相杜佑之孙。所作《罪言》,主张削平藩镇,增强兵力,巩固边防,严禁佛教。又注《孙子兵法》。诗歌以近体诗长。七言绝句尤为后人推崇。与李商隐齐名。有《樊川文集》传世。
韦庆(863--910年)唐末词人,诗人。五代时,入蜀为官,在词的方面与温庭筠齐名,合称"温韦",是花间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词多反映上层社会之游玩享乐生活与离情别绪,语言浓艳软媚。著作有《浣花集》。
柳开(947--1000年)北宋文学家。字仲涂,自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他反对北宋初的浮靡文风,提倡古文,主张作文的目的是宣扬孔孟之道以教民。有《河东先生集》。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今江西永丰县人。四岁丧父,家贫。天圣进士,入朝为馆阁校勘。仁宗庆历初,范仲淹被宰相吕夷简贬官,他与尹洙等不服,贬为夷陵令。因被指为朋党,便创作了一篇《朋党论》加以驳斥。庆历三年(1043年)任知谏院,上书要求起用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后为人所忌,出知地方十一年。后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新唐书》成,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后任枢密副使。次年,任参加政事。神宗时出知毫州青州,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熙宁四年(1071年)退职。次年去世。初,从学尹洙,与梅尧臣、苏舜钦等提倡古文,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以创作实践批评"西昆体",成为评诗文改新运动领袖。其诗文雄健清新,其词和婉深挚。史学成就卓著,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
刘敞(1019--1068年)北宋学者。他学问渊博,佛教、卜筮、天文、方药、地理、历史皆究知大略。对金文亦有研究。
曾巩(1019--1079年)北宋文学家。今江西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元丰类移》。
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大臣,杰出的史学家。主编《资治通鉴》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盛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余种,全书年经事纬,史实系统而完备,确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以得借式戒。诗文有《司马文公集》。
沈括(1031--1095年)北宋科学家。今浙江杭州人,著有《梦溪笔谈》三十卷,是千年前的百科全书,成就极其卓越。
李焘(1115--1184年)南宋史学家,以四十年的功夫,完成《续资治通鉴长编》九百八十卷,记北宋一代史实甚详,并保存了大量史料。
杨万里(1127--1206年)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家"。有《诚斋集》。
陆九渊(1139--1193年)南宋哲学家。学者称象山先生。在哲学思想上,他把禅宗和儒家的思孟学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结成"心学"思想体系,完全否认客观实践。在道德修养上,提出"存心"、"去欲"的说法。他和朱熹一样,认为宇宙本源是太极,是"理",但他反对"无极而太极"的提法,认为"太极"之理为实有,加上"无极",即成"老氏之学"。两人长期争论不休。其学说九龄、九韶并称"三陆子之门"。至明代,陈献章、王守仁加以发挥,成为"陆王学派"。其著作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王应麟(1223--1296年)南宋学者。今浙江宁波人。精于经史、地理、善长考证、著作极多,有《深宁集》、《玉堂类稿》、《掖垣类稿》、《汉书·艺文志考证》、《通鉴地理考》、《困学纪闻》等。
沈周(1427--1509年)明初书画家。今江苏苏州人。博览群书,善诗文书画,以画闻名,评者谓明朝第一。善画山水花鸟,融汇各家之长,自成一格,为"吴门画派"之始祖。
傅山(1607--1684年)清初学者。字清主,今山西忻州市人。明亡,隐居不出,自称居士、道人。清廷开博学鸿词科,他以死拒入京。博通经史、诸子、佛道、医药之学,亦工诗、书画、金石,尤以音韵见长。对后学影响颇深。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 。
王夫之(1619--1692年)清初思想家、学者。学者称其船山先生。对天文、地理、历法、数学都有研究,尤精于哲学、经史。著作有《读通鉴论》、《宋论》等。哲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噩梦》告等。另有《船山遗书》。亦善诗文,工词曲。是与顾炎武、黄宗羲并列为"清初三大家"之一。
顾祖禹(1631--1692年)清代历史地理学家。以数十年之功著成《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详记全国各地山川险要和攻守形势,并借以论述古战争的成改得失,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和军事地理著作,极富史料价值。
赵翼(1727--1814年)清朝史学家、诗人。今江苏常州人。治学精于考史,所著《二史札记》着重讨论历代重大史事,总结政事得失,精辟中肯,与钱大昕《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考史名著。诗与袁枚、将士铨齐名,称"江右三大家"。有《瓯北全集》、《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等。
李汝珍(1763--1828年)清朝文学家。晚年写成长篇古典小说《镜花缘》。
俞正燮(1775--1840年)清朝学者。主要著作有《癸已类稿》、《癸已存稿》、《两湖通志》等。 包世臣(1775--1855年)清朝学者。工词章古文,精于书法,推为书家正守。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策河回略》等。 何绍基(1799--1879年)清朝文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县人,长于书法,自成一家,为晚清最大的书法名家。
张裕钊(1823--1894年)清末古文家、书法家。今湖北武汉市人。勤治文史,擅长书法,师事曾国藩,与黎庶昌、吴汝伦、薛福成共称"曾门四弟子"。
吴大(1835--1902年)清末大臣,书法家、学者。擅长文学、金石学、古文学、颇有创见。1892年出任湖南巡抚。
吴虞(1871--1949年)近代学者、教育家。五四运动后,撰文积极参加对封建旧文化和礼教的严厉批判,先后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教授。有《吴虞之录》。
仁人志士
邓廷桢(1775--1846年)清朝大臣,今江苏南京人。嘉庆进士。道光六年(1826年)擢升安徽巡抚,兴利除弊,折平冤狱,政绩卓著。十五年,升两广总督。十九年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整饬海防。1841年初调任闽浙总督,加强守备。七月,英舰进犯厦门,他亲率水军击退侵略军。嗣后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革职,充军新疆伊犁。后起用为陕西巡抚、甘陕总督,在西北大力组织垦荒。
李秀成(1823--1864年)太平天国将领。广西藤县人。1859年封忠王。
刘光第(1859--1898年)清末维新派人物。今四川富顺人。戊戌变法时被杀,为"六君子"之一。有《介白堂诗文集》、《衷圣斋文集》。
王金发(1883--1915年)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加入光复会。1907年与秋瑾共谋起义,被镇压,逃亡日本。1911年辛亥革命后,参与光复上海、杭州等战役。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5年在杭州被捕杀害。
富豪巨商
得光墉(1823--1885年)清朝大买办资本家。字雪岩,安徽绩溪人。初在钱庄当学徒,后入浙江巡抚王有龄幕,为清军运粮饷和军械,协助镇压太平天国军。1862年协助左宗棠开办福建船政局。1867年左宗棠调任甘陕总督,他在上海为其大借外俩,购运军需品以镇压起义。又依仗湘军权势,于各省设金银号,经营丝茶业,设典库于江浙两湖等处二十三处。在杭州设有得庆馀堂中药铺并经营出口丝业,操纵江浙商贸,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1884年,受洋商排挤破产。
宗教大家
法显(335--420年)东晋时期的名僧。今山西襄桓人。幼年出家,看到经律多有误缺,便下决心去印度求经。399年,自长安西行,经西域,逾葱岭,历经艰险,抵达目的地,得若干经书,学会梵语梵文。又到斯里兰卡搜求佛经,经海道归国。412年在山东崂山登陆,次年,抵江苏南京。译出佛经百余万言,又将亲历三十余国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传》)。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诸国及南海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义净(635--713年)唐朝名僧。673年冬自海路赴天竺(印度),历三十余国。685年归国,滞留外国十余年,写成《南洋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695年返洛阳,武则天亲迎于上江门外。以后在长安、洛阳主持佛经翻译工作,共译成经、律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一行(683--727年)唐朝高僧,天文学家。俗名张遂,今河南南乐人。唐代名臣张公瑾之孙。他为逃避官场斗争,二十一岁出家为僧,后成为我国佛教密宗之祖。译《大日经》,并为这作注疏。他博览经典,精通天文历法,727年,奉诏修订历法,制成黄道游仪,用以重新测定150余颗恒星的位置,有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他又发起在全国十二个地点观测,归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在科学史上有重大意义。此外,又与人合作制作浑天铜仪,是现代时钟的雏型。在他主持下,用六年的时间制成《大衍历》,中唐代最精确和完善的历法,它的体例格式,为历代编历者所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