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春天是一个渐进的季节过程。按照农历,春天分为初春、仲春、暮春。初春,又称孟春、早春,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蛰期间。它意味着植物萌芽生长、动物繁殖、农夫下地播种的季节。仲春即农历二月,因处春季之中,故称仲春。暮春指春季的末尾阶段,即农历三月,此时雨水较多,繁花凋落,绿叶成荫。自《诗经》开始,每当献岁发春,也就是新的一年春气发动的时节,人们抒发愉悦之情的咏春诗词,就开始登场。如刘希夷所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唐诗与宋词中,一样的春日,却有着不同的风景,可谓浅黛深浓,各发天籁。 一 总体说来,唐诗中的春天大多明媚欢快,对应的时节主要在初春、仲春。宋词里的春景则以暮春时节的送春、伤春为题,带着越来越浓重的感伤意绪。从唐诗到宋词,吟咏春天的主题,是逐渐从丰富多样集中到悲怨感伤上的一个不断狭窄化过程。 唐代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早春的柳树才冒出半黄的嫩芽,难以察觉和感知,捕捉到这样景色的诗人,才算得上专业。等到花开似锦、游人如织的时候再写春天就俗了。所以“知春”有先后,感觉有深浅。描写早春的诗歌最是清新欢快。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二月春风”,点明了是仲春景象。在仲春时节,“计春之日限犹宽”,还有大好的春光在后。人们感到的是来日方长、美景在前的喜悦。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写的也是这般时节: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桃花初绽当是早春。桃花、水鸭、蒌蒿、河豚,这些活跃的物象争相地传达生机遍地的惊喜之感。这两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和早春时节特有的清新惊喜之感,有着很大的关系。 初盛唐时代,带着青春豪气,新鲜明亮的诗风,正适合吟咏春天。唐诗中的春景,明亮欢悦如春风骀荡,欢乐气氛要远大于感伤寂寥的抒发。说起唐诗中的春景,那些熠熠生辉的诗句令人指不胜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那包笼天地、一尘不染的静美春夜:“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九龄《山舍南溪小桃花》所描绘的山间桃花盛开、生意盎然的景象:“一树繁英夺眼红,开时先合占东风”;王维《辋川别业》用青草葱葱烘托出桃花的灿烂夺目:“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李白《阳春歌》“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柳结烟垂袅风”中阔大明媚的春光等等。 有人统计过,唐代诗人如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韩愈等吟咏春天的诗作中,写春天之风恬日暖,明朗康健,意气洋洋的作品占了大多数。 唐诗中的春景之最,当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本是南朝旧乐,有着民歌的复沓浏亮,以及宫体诗的绮艳从容。这月色花光的圆满春夜,正配得上盛唐人腔子里那股油然而生、沛然而起的豪情壮气。再没有一篇诗歌能用这般华丽的修辞、细致的铺叙,写出春夜宏大辉煌的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浩浩奔涌的江流之上,是烂漫的花树,散发的光芒和月色相映发。笼罩在江天之间的是春夜里广大无边的静穆与澄澈。清人说此诗风度格调,“若云开山出,境界一新”(贺裳《载酒园诗话》)。其中的意境,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既有因为人生之孤独短暂而生发的震破人心的痛惋,也有与浩茫的生命之流融合为一的放开与超越。这般宏阔壮美的春夜、春景,这种“不亢不卑,冲融和易”的人生态度(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才是盛唐气象的代表。梁启超称赞“这类话真是诗家最空灵的境界。全首读来,固然回肠荡气;但那音节既不是哀丝豪竹一路,也不是急管促板一路,专用和平中声,出以摇曳,确是三百篇正脉。”(《梁启超集》卷三十七)王闿运说这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