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信仰是精神力量的折射,而脚下的大地才是生生不息的物质根基。来自河南博物院的磨盘、磨棒与浙江博物馆收藏的带藤条骨耜,再加上石镰与石斧,无疑最能说明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工具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依托华夏大地的丰饶物产,开展以耕织为主的生产实践,渔、樵、耕、织、读构成了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基本生产生活形态,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入世向俗、退善其身的生活方式与人生理想的最佳体现形式。 清道光年间烧制的“慎德堂”款粉彩耕织图盖碗上画满了“男耕女织”的图案,表现出中国人对平淡质朴生活的赞美。另有清代碧玉雕渔樵耕读图笔筒,牧童穿行在山间,回望下山的樵夫。2000多年来,中国人围绕农耕经济建立起相对自给自足又相互交流交织的经济社会结构,滋养了参天法道、敬祖惠民、崇德尚礼的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礼教与哲学思想及教派。来自山东博物馆的汉代画像石“孔子见老子”,表现了两位圣贤对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终于实现了对中华大地的首次统一。登基后的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一系列以秦制为基础的改革诏令,“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与度量衡,颁布统一的律法,推行郡县制度等,促使中国不仅第一次实现了土地疆域上的完整统一,更在经济、文化、军事、律法等诸多方面实现了真正的归流。来自上海博物馆的商鞅方升与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体现出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在经济与国家治理上的超前性。 制作于乾隆六十二年(1797年)的金瓯永固杯,其工序之繁、艺技之精、动用人工之广,在中国造宝历史上名列前茅。也正因为此,它堪称清代镇国之宝。其寓意疆土坚固与基业长青,恰似无论怎样沧桑变幻,中华文明永葆蓬勃生机。(王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