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以降,以浩然之气闻名者,当推宋末名相文天祥。文天祥出生在被誉为“文章节义之邦”的庐陵。年少时,他见到学宫祠堂里供着乡贤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人的画像,谥号都有“忠”字,便慨然立誓说:“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文天祥的一生,也正如他的这句誓言,忠于宋朝,威武不屈,慷慨就义,体现了大丈夫的浩然正气。 正道难行,退隐守志。文天祥文才惊世,年仅21岁就高中状元。1259年11月,南宋边关告急,内侍董宋臣主张迁都四明。文天祥得知后,决定冒死进谏。当时文天祥为父守丧期满,刚回朝补授官职,还未正式就职,他便以“敕赐进士及第”的身份,借奉诏献书之名,呈上洋洋万言的《己未上皇帝书》,力劝宋理宗保国家、割私爱,将佞臣董宋臣明正典刑,以安军心。同时,又提出抗击外敌、保境安民的四条主张,即简文法以立事、仿方镇以建守、就团结以抽兵、破资格以用人。然而,宋理宗对这篇上书没有任何回应。文天祥深感正道难行,毅然辞官返乡。后来,朝廷多次对他征召,由于奸臣当道,言路不通,救国救民的抱负无法施展,文天祥选择了退隐,以保全气节。 毁家纾难,磁石丹心。1275年初,元军逼近临安,朝廷下《哀痛诏》,命各地起兵勤王,并传旨给文天祥,要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强敌压境,国之将倾,文天祥毫不犹豫地挺身接诏。“国有大灾大患,不容不出身捍御!”文天祥在《跋彭叔英谈命录》里,早已表明了捍卫国家的决心,此时更是责无旁贷,义无反顾。然而,对于一个早已隐退的文士来说,募兵勤王并非易事。文天祥除了朝廷的一纸诏书和一个十多年前担任过的江西提刑的头衔之外,并无其他倚傍。为了招集义兵,他上下奔走,登门聘请陈继周、陈逢父为军幕,联合赣州豪杰共同起兵。为了筹集军费,文天祥带头毁家纾难,掀起捐资热潮,不仅解决了军费之急,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凝聚了军心。1276年初,元军三路大军在临安北郊不足三十里处驻扎,元右丞相伯颜指定要宋廷丞相前去乞降,当时的南宋右丞相陈宜中听说后连夜潜逃。无奈之下,谢太后只好升任主战的文天祥为右丞相,令他到元营洽谈投降事宜。伯颜本以为来者应当卑躬屈膝,俯首称臣,没想到文天祥不卑不亢、据理力争,于是勃然大怒,威胁要处死文天祥。文天祥正气凛然,毫不畏惧,说道:“吾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伯颜无奈,将其软禁并挟持往大都。中途,文天祥趁元军不备脱身,历经九死,南下投奔朝廷。“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一名句,就出自他回到长江口时所写的《扬子江》一诗,表达了他忠于宋朝的磁石之心。 身囚志坚,正气浩然。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后自杀未果,不幸被俘。他写下撼人心魄的《过零丁洋》,表达了以死殉国之心:“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元将张弘范要他写信给张世杰劝降时,文天祥就抄录了这首诗,并义正词严地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在阴暗的土牢中,文天祥又做了一首《正气歌》以表明心志:“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面对死亡威胁,文天祥铁骨铮铮、大义凛然。1282年,忽必烈亲自劝降,以委任宰相之职相利诱,文天祥丝毫不为所动,表示自己决不做二姓之臣,唯愿一死。他早就准备好了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临刑前,文天祥向南拜别故国,从容就义。 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宋后,无论是封建统治者,还是士大夫、民间百姓,都对文天祥的英雄气节充满赞誉。明朝名将于谦称赞他:“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清朝皇帝乾隆评价他:“忠诚之心,不徒出于一时之激,久而弥励,浩然之气,与日月争光。”文天祥的浩然正气,鼓舞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之际,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尽忠报国!(徐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