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肃】从南佐遗址看甘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当前位置: 主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民俗文化 >


【溯源甘肃】从南佐遗址看甘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原标题:【溯源甘肃】

  从南佐遗址看甘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溯源甘肃】从南佐遗址看甘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南佐遗址宫殿区全景

【溯源甘肃】从南佐遗址看甘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南佐遗址发掘现场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溯源甘肃】从南佐遗址看甘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南佐遗址出土的炭化水稻

【溯源甘肃】从南佐遗址看甘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南佐遗址出土的彩绘黑陶

【溯源甘肃】从南佐遗址看甘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南佐遗址出土的器物

【溯源甘肃】从南佐遗址看甘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南佐遗址出土的部分骨器

【溯源甘肃】从南佐遗址看甘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

  南佐遗址出土的白陶带盖圈足簋

  本报特约撰稿人 韩建业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意味着五千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有了高度发达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正式形成了文明社会。而目前看来,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标志性遗址,首推浙江的良渚和甘肃的南佐。南佐遗址的考古发现,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甘肃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地位。

  南佐遗址是5000年前黄河流域最大的都邑性遗址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郊,坐落在黄土高原第一大原董志塬上,传说中这里不仅是周人祖先不窋的老家,更是黄帝部族的重要活动地域。遗址调查发现于1957年;1984年-1986年和1994年-199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该遗址有过两个阶段的发掘;2021年、202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兰州大学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始了第三阶段的调查和发掘、勘探工作,基本确认这是一处大约距今5100-4700年之间的仰韶文化晚期的超大型都邑性遗址。

  南佐遗址地表四周各有一条冲沟,考古勘探发现冲沟之间还有沟渠相连,大致形成一个长方形的闭合空间,很有可能原先在遗址外围有一个超大型环壕,面积在600万平方米以上。调查可知,在这个范围内分布着仰韶晚期、龙山时代和商周时期的陶片以及白灰面房址等,尤以仰韶晚期的遗存最为丰富。遗址核心区由9座大型夯土台及其两重环壕围成,占地面积约有30万平方米,里面分布着不少夯土墙、白灰面的高等级建筑。中央是宫城,出土了许多特殊的高规格器物。核心区外有五六片普通居住区,以及夯土台、沟渠等遗迹,每片居住区面积都在五六万平方米,房屋都是较小的白灰面窑洞式建筑,不见夯土墙建筑,出土器物也都是普通生活用品。勘探还发现“九台”北侧壕沟一直往北延伸,并和东西向沟渠相连,说明遗址内当有复杂的水利设施。推测“九台”及其宫城等主要是举行祭祀礼仪和王公贵族居住的地方,“九台”外主要是普通人居住生产的区域,可能也包括农田区。

  南佐600万平方米的遗址规模,差不多相当于汉唐时期的20个县城那么大,是目前所见5000年前黄河流域最大的都邑性遗址,甚至是商代以前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遗址。“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南佐遗址不但面积巨大,而且还拥有可能用于祭祀天地祖宗的礼仪中心和王公贵族居住的宫城,严格来说属于“都”而非“邑”。

  南佐“九台”是前所未见的大型礼制建筑

  南佐核心区的九座夯土台,当地民间俗称“九女绾花台”。1957年遗址发现之初,调查者就注意到地表有九个土堆,并且指出北堆为圆形。在20世纪60年代的航拍地图上也能看到大部分台子,其中北台呈圆形,其余方形。由于水土流失和盖房等原因,现在多数台子的地表部分已遭毁坏,有的甚至大部垮塌到了冲沟当中。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06 rjx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