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大夏河土门关以下民用、官用木材,都采自当地森林,称“本山木”。因此,清代官吏郭朝佐在《登须弥岩》中有“踏到最高天咫尺,风声怒吼万山松”的记载;清代贡生罗锦山在《松岩叠翠》有“岩岚晓霁翠扶疏,况植青松几万株。峰绘蔚蓝云影叠,雨滋嫩绿日华濡。鸟栖烟穴频穿碧,花绕林空乱点朱。最是河湟形胜地,一番幽雅世间无”的赞誉。 据《临夏县志》记载,自清康熙雍正年间以来,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毁林开荒趋于加剧,县境内林材大幅度减少,乡民不得不进入甘南境内采木运料。大夏河木材筏运由此兴起。 6、中华民国时期 据相关记载,民国时期,积石山、太子山中,高山则仍是林区,虎猴绝迹,金钱豹还常出没。1938年,历史学家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中考察大夏河流域时称土门关上下“山之青,水之湍,林之茂,当入甲等”;而在康乐时这样写道:“三月一日,循胭脂川行,见康乐多流泉。丛丛灌木,不植自生,春风荡漾,酷似江南”。民国时期,甘肃教育厅厅长马鹤天也写有“夏河流域宜农林,土门关外似江南”的诗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忙于打内战,就顾不上生态环境了。1946年,甘肃省主席郭寄峤派人砍伐了莲花山森林,人们用“洗劫了莲花山的森林”来形容。据有关史料记载,甘肃省档案馆存有甘肃民众向民国中央政府控告郭寄峤大肆毁林的信件。 7、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而到了1985年,临夏州已知的自然林树种有44科76属168种。其中,野生果树53种,隶属13科26属;野生植物中有观赏价值的164种,分属47科80属;林区草、木本野生药材约50余科130余属350多种。 值得一提的是,康乐县于1975年被评为“全国造林先进县”,是全省首个获此殊荣的县;1984年被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2000年被授予全省“国土绿化先进单位”;2016年再次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另据《康乐县志》介绍,1983年7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到地处康乐县境内的太子山林业总场。在林木茂密的槐山子山顶上,他坐在路边树荫下,指着满目苍翠的油松林对陪同的杨静仁、王兆国、肖华、李子奇等领导干部说:“这地方绿化得多好,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又转身对太子山林场场长马克祥说:“林场搞得不错,了不起!你们要搞承包责任制。” 二、与临夏相关的两通禁伐林木的石碑 对于自然林来说,砍伐就意味着植被的减少,无序地砍伐会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临夏历史上有二通关于禁伐林木的石碑,分别为清道光十年《崔家峡碑》、清光绪八年《积石关禁伐林木告示碑》,这两通碑距今分别192年和140年,石碑虽历经沧桑,但却是历史的见证。 1、清道光十年的《崔家峡碑》 《崔家峡碑》于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立于积石山县崔家峡口,临夏著名学者张思温先生在《积石录》第167—168页中是这样记载的: 清《崔家峡碑》 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在积石山自治县崔家峡口 山之草木□育□□生灵故当□禁 走山之人,不可放火烧山。若有□□□□。 若有烧火,则以查□□□封不经为。 私利于世,有□□小心遵令勿违采□。 □崔家峡关文武□人崔光生□□□□□。 道光十年五月日立 据张思温先生亲自考证:该碑高100厘米,宽60—67厘米,圆顶,下有榫。石用当地花岗岩,刻文七行,每行十六、七字不等。字大寸许,真书。原立于峡口丈许大方石上,凿卯树之。近为人推下,平置地上,字迹残损。1980年5月,余与李成瑞共同审视,辨认如此。盖崔家峡关官民共立护林公约,甚为可贵。 张思温先生曾请大队书记照旧立此碑。但看此碑后数日后,他患上了病,医治几年才得以痊愈,可惜不能再出远门,以后此事不得而知。 2、清光绪八年的《积石关禁伐林木告示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