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原标题:复盘《风起陇西》三国酷烈之酒 发散陇原真味 关山 街亭之战示意图 《风起陇西》于央视八套收官了。 这是一部品味很复杂、类型很黏稠、美学价值很独特的作品。 ——它关注了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从普通人的微光人生中折射一段厚重的历史。 ——丰满鲜活的人物群像,遥相呼应的命运起伏,观众从《风起陇西》中看到了历史的厚重沧桑感,也有人沉醉于谍战故事的惊心动魄…… 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温暖的光辉:陈恭、荀诩“大丈夫生于乱世,纵横四海”的家国情怀下,互相信任支持、共同成长的兄弟情,陈恭和翟悦、荀诩跟柳莹之间或跨越生死或转瞬即逝的爱情……“忠心于国、忠义于友、忠情于爱”的大义中贯穿人本主义,既符合三国时期人物复杂性的生存智慧,又令当下观众产生共情。 《风起陇西》独特的甘肃IP视角,引起了观者对于“风为何从陇西刮起”的浓厚兴趣,在挖掘历史可能不为人知的碎片时,有心者则完全可以在陇原开启一次三国文化的寻根之旅。 这样精彩绝伦的情报战,为什么发生在陇西? 风起自伟大而卑劣的阴谋,风止于无敌而凄凉的“死间”。 说《风起陇西》是一部古装谍战剧,观众不会有异议。 那么,三国时期会发生这样纵横捭阖、悬疑重重的谍战吗? 马伯庸告诉你,还真有这种历史可能性。 “谍战”在中国出现很早,《左传》中就记载了“谍”。明朝时,有了完整的谍战理论,《百战奇略》第一章就提到了“间战”。甚至间谍一词都是古汉语。 《孙子兵法》中对间谍的定义有“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 因间,是诱使敌方乡人做奸细;内间,是利用敌方官吏做奸细;反间,是诱使敌方奸细为我所用。死间,是先故意散布虚假情况,让我方奸细知道后,传给敌方,当真相败露的时候,他一定会被敌人杀死。生间,是能活着回报敌情的奸细。 按此来对照《风起陇西》的剧情,简直契合至极。 在马伯庸写出《风起陇西》几年之后,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三国时期军事情报问题研究》,作者丰建泉、王忠是国际关系学院的军事情报学博士。 这本书认为,三国时期的情报活动极具特色,侦察手段多种多样,情报分析洞察细虑,传递方法快速高效,情报技术简捷实用,产生了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郭嘉、荀彧、司马懿、周瑜等流传后世的情报家。诸葛亮《隆中对》,就是一篇精彩的情报分析报告。 为什么三国谍战水平高? 一个重要原因是频繁激烈的战争。从公元190年到280年,90年间共发生大小战役238次,战争的频率如此之高,在世界战争史上也不多见。特别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中,各方奇谋百变,斗智用计,统帅、将领和谋士都深度参与了情报战。 为什么风会起于陇西?会从陇西爆发如此精彩绝伦的情报战? 是因为三国后期的陇西地区是魏蜀鏖兵的主战场。 彼时,陇西一般是指黄河以东、陇山以西的统称,又叫陇右。大致地域包含了大部分今甘肃的陇东南地区及陇中地区。蜀汉与曹魏交锋便在曹魏所辖的陇右五郡(陇西、广魏、天水、南安、安定)与蜀汉所辖武都、阴平两郡之间展开。 两国交战,其间又交织了氐羌各种势力的叛降,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给精彩纷呈的谍报工作,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马伯庸曾回望《风起陇西》,为脑洞寻找实证 《风起陇西》诞生后的10年,一本名为《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的历史随笔集出版了。 这本书记录的是作家马伯庸一次文化考察: 2014年10月,他携三位同伴,自成都一路北上,经剑阁,到汉中,穿祁山,过秦岭,直奔五丈原,自驾重走了一次诸葛亮北伐之路。 马伯庸将此次旅程命名为“文化不苦旅”。一路美景美食、传说典故,精彩纷呈。此次旅行,马伯庸一直在微博上做直播,引来了4亿的阅读量和4万的讨论量,再次见证了传统三国文化在人们心中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