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同,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这是言黄帝一生活动之范围,则西汉之时尚传说空同(崆峒山)、涿鹿,都同黄帝的经历有关的。《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等是讲黄帝后来之经历,而崆峒是开始东迁之地。 《吕氏春秋》一书是吕不韦之门客利用上古之书编成,其中保存了很多已散佚古书的内容。其《咸池》篇说:“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取竹于嶰溪之谷”,从而制成乐器。其中所说“大夏”,应指今临夏、大夏河一带。大夏河是向北流入黄河。上面这个传说,《说苑·修文》篇也有记述:“黄帝诏伶伦作为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阴,取竹于解谷。”今夏河以西即青海,正昆仑所在。可见上文所说“大夏”即今临夏一带没问题,昆仑山正在其西北(山之北为阴)。如黄帝族不在渭水上游,其手下人也不至于到大夏之地选竹以制乐器。 二 能说明渭水、汉水上游在远古时人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上古时西汉水向东与沔水合,为一水),形成一种群体记忆的,还有尧舜之时迁和仲一族至西垂以测日,也应该同汉水、渭水上游为伏羲氏和黄帝早期活动发展之地有关。关于伏羲生处,我在《三皇与王皇时代考论》一文据有关伏羲的最原始的文献有所考论,肯定伏羲是生于古天水一带范围内的(文刊《中华文史论丛》2018年第1期)。陇右天水一带地域较偏,但在上古、远古之时生存条件好:气候适宜,多丘陵,少水灾,便于居住;农耕、狩猎均可。再者这一带也不似中原多争战之事,先民生活比较稳定。由于人们长期较稳定地聚居,有利于相互交流,形成文化的积累与发展。黄帝族能够在这一带发展起来,具有统领东部中原一些部族的能力,也应与伏羲氏开始形成的文化积累有关。 关于黄帝生于伏羲生处的问题,成书于两汉之际的《易林》中说:“黄帝所生,伏羲之宇。兵刃不至,利以居止。”此见于该书《乾之萃》,大体相同的文字又见于《咸之恒》《履之家人》两处。《易林》的作者崔篆为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可见西汉之时冀州一带人已普遍知道黄帝生于伏羲生处。《史记·五帝本纪》《淮南子》等都记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的涿鹿在其西北近五百里之处。《五帝本纪》还记载黄帝“邑于涿鹿之阿”。由以上的史料看,西汉时,黄帝长期居住过的涿鹿和冀州其他一些地方的人,他们都知道黄帝是生于伏羲早期活动的天水,这地方“兵刃不至,利以居止”。则黄帝生于天水的说法是自上古传下来的。 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一《渭水》载:“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姚瞻之家乡南安在今河北省蠡县南,距崔篆家乡约四百里,而两人前后相差四百来年,可以看出有关黄帝生处的说法,在黄帝中后期主要活动之地的冀州,南北朝以前的看法是一致的,都认为生于天水。《水经注》中所说的上邽大体即今天水市秦州区。其东北的清水县有轩辕谷。又庆阳之正宁县有黄帝冢,很可能是纪念性衣冠冢,但时间在南北朝以前是没有问题的。如黄帝同当地没有任何关系,当地也不会为其修衣冠冢。黄帝部族是从今天水、清水一带东北至空同山附近,再东至今正宁,又沿沮水至洛水边今陕西黄陵处,顺洛水而南下。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黄帝族东迁的路线大约偏北。他们大约顺北洛水南下,到今大荔、朝邑一带,东渡黄河,沿着中条及太行山边渐向东北走。今山西省南部沿黄河的区域,姬姓的建国很多。”这个看法是符合黄帝氏族在渭水上游发展起来,之后不断东迁的实际。 三 说到史前文化,首先要提到大地湾文化遗址。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距今7800年—7300年,同伏羲时代相当,其四期文化(距今5500年—4900年),相当于炎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