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游山水间,照见天地心(2)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知识 > 美术教育知识 >


卧游山水间,照见天地心(2)

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水墨就是颜色的大简与极致。五代宋初的山水画家为追寻自然真实,用披麻皴、斧劈皴或浓墨重彩来表现山水,米氏父子则删繁就简,以点代替皴,画史中将这种点法称为“米点皴”。他们以点叠加,排列山形与树形,画面以少胜多,具有极简的形式美感,不仅在中国美术史上,在世界美术史上也有其特殊的魅力。

  米氏父子崇尚天真自然,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江南山水“柔”的特征。这种柔并非没有力量,而是隐含在连绵的韧劲之中。米友仁在《潇湘奇观图》卷的题跋中有“故为戏作”四个字。“戏”是一种自由、不局限、不执着于物的理念,在宋代文人画中广为流传。“戏”并非不认真或不严肃,而是指创作时一种放松的心态,只有身心放松才能获得艺术的愉悦。

  徐悲鸿曾说,“米家云山”首创点派雨中景物,可谓世界第一印象主义者。《潇湘奇观图》卷浓淡相间的墨色变化点出了云卷云舒的山色朦胧,看不真、看不透,却美得出奇。这不是写真,而是对印象的写意,是江南印象,也是东方印象。

  《搜尽奇峰图》

  打破成规,我自用我法

  石涛是明靖江王后裔,名若极,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他对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皆擅长,在诗文、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

  《搜尽奇峰图》卷是石涛50岁左右云游京师时所作。画中重嶂密树,溪桥城墙,屋舍隐约,小路蜿蜒,一派山川雄浑壮阔的景象。其中有一段对长城的描绘,是长城的图像首次在山水画中出现。

  在画卷的右上端,石涛以隶书题写“搜尽奇峰打草稿”七个字,此画不仅因此而得名,更表达了石涛的艺术追求与美学观,即在深入自然中获取创作灵感。这句话在现今看来似乎很寻常,但在当时却打破了清初“四王”提倡师法古人,摹古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为画坛注入了新鲜空气。

  在《苦瓜和尚画语录·山川章》中,石涛写道:“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可见他十分关注自己与山川的关系,想尽一切办法将现实中的景物转化成笔下的生动形象,追求山川与自我精神的契合,追求达到“神遇而迹化”的境界。

  从晚明到清初,中国画坛出现了传统派与野逸派之分。所谓的传统派以清初“四王”即王原祁、王时敏、王翚和王鉴为代表,具有浓重的士大夫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社会的文化精英阶层逐渐分化,加上商业的勃兴、人口的扩张,一部分文人、士绅、贵族转而以职业的方式从事艺术的生产与创作。原有的艺术标准受到了新的挑战,趋于多元的艺术格局出现了。石涛、徐渭、陈洪绶、八大山人等野逸派画家,拒绝旧秩序中的艺术标准化,主张独特的个性,凸显个人风格,“奇”是这些画家共同的美学追求。

  石涛一生搜尽奇峰,游历过广西、江西、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在他看来,江南江北、湖桥断岸、林窗翠满、飞岩堕日等,都是画家在自然造化中的重要体验。他提倡“不立一法,不舍一法”,摆脱摹古的局限,以“无法而法,我自用我法”创出一番笔墨新天地。

  石涛所追求的“奇观”,与宋代米氏父子所追求的“奇观”不尽相同,米友仁笔下的潇湘奇观指的是一种观看的方式,是指向“道法自然”的,而明末到清代流行的奇观山水则是指向观看者的。石涛所处的时代,江南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艺术史家石守谦指出,石涛追求的“奇观山水”带有市民阶层、商人阶层对旅游景观猎奇心态的投射。他笔下的奇峰,既充分满足了文人雅士“卧游”的需求,也给予了想要到真山水中体味自然的人一份“旅游指南”。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06 rjx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