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因课改人文素养提高 读写技能削弱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知识 > 教育观察 >


中小学生因课改人文素养提高 读写技能削弱

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瞭望东方周刊》第566期封面

《瞭望东方周刊》第566期封面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的一句话,把中小学教材的编写问题拉入人们的视野。

  据《瞭望东方周刊》了解,习总书记的话是针对之前媒体报道的“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删去全部古诗”话题,有感而发。

  “上海可以自己编写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始浙江跟上海是同一个标准,但因为两地差异大,后来浙江退出,使用教育部通用课程和教材。所以只剩下上海和全国其他地方不一样,仍然自己编。”人民教育出版社退休编辑顾振彪告诉本刊记者,“上海小学一年级删去古诗只是个别情况,全国其他地方的教材中,古诗文所占比例并没有变化。”

  北京海淀区魏公村中关村南大街一座20余层高的大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所在地。教育家叶圣陶曾是人教社首任社长。

  60多年来,人教社一直负责编写全国的中小学教材,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教育部推行“一纲多本”,它对教材的垄断才被打破。但时至今日,人教社仍是业界公认的中小学教材编写实力最强、最权威的出版社。

  2014年10月,本刊记者走进这里,梳理出新中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历程。

  语文教材成了报纸杂志集锦

  “解放初的语文教材中,古文比例是比较小的,因为课文总数就很少——当时刚解放,编写来不及。”72岁的顾振彪谈起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材的编写,如数家珍。

  他是人教社原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全国中学语文协会学术委员。1965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文革”结束后到人教社工作,参加了之后人教社所有版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并著有《中国文学63讲》。

  在人教社的内部图书馆可以查到以往他们编写的所有教材,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版本数量之多,堪比一些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规模。在这里,本刊记者查阅了所需资料。

  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一册书一般有30篇课文,包括现代文和古文。

  而解放初的1950年版和1953年版,初中语文只有20多篇课文。本刊记者查到,最重要的是,这两版的初中语文第一册中没有一篇古文。

  “当时刚刚解放,新中国成立了,要搞新的。这个时候思想政治教育抓得比较紧,古诗文就少了。”顾振彪说。

  “到了1955年,我们的教育学苏联,苏联的语文教科书文学和语言是分开的,文学一本,俄语一本。我们国家也编了两本:文学和汉语。在文学课本中,古诗文比例比较大,初中课本占30%到40%,高中达到50%。”

  《瞭望东方周刊》在人教社图书馆找到了这个版本的文学课本,封面装帧朴素,白底上印着墨蓝色的“文学”二字。

  这套教材只用了一年半,1956年以后,“反右”开始,这套教材被弃用。

  接着要重新编写教材,编写精神是“突出无产阶级政治”。

  顾振彪对本刊记者说:“当时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所以教科书选了大量的报纸、杂志文章。比如说农业生产亩产几十万斤,放卫星,农民公社吃大锅饭好。后来这套教材被批评是‘报纸杂志的集锦’,因为经典文章非常少。”

  本刊记者在图书馆看到了1958年版的初中语文第一册,只有14篇课文,没有一篇古文,课文中有民歌《永远跟着毛主席》,应用文则是《给徐特立同志的一封信》,时代色彩浓厚。

  “文革”前最好的一套教材

  “到了1961年,反省‘大跃进’,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教育方面也要整顿提高,就搞了中学‘六十条’,小学‘五十条’。语文重新制定教学大纲,1963年正式颁布。”顾振彪说。

  1963年编的这套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再次出现,初中各册约占30%〜40%,高中约占40%〜60%。但是,这套教材没编完“文革”就开始了。

  本刊记者在图书馆也查到了这套教材,课文编写范围非常广泛,比如初中第一册中有《伊索寓言》《天方夜谭》,古诗文取材于《战国策》《论语》《孟子》等,还有两个古代诗歌单元。

  “一般人认为这套教材是编得最好的。它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比较扎实,文学氛围也比较重,古诗文的比例比前面几套教材都要高。”顾振彪说。

  这套教材大概可用到初中二年级时,“文革”开始了,后面几册还没有编好,但可以在图书馆查到目录和大纲。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06 rjx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