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知识 > 教育观察 >


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来源:www.gushigu.cn 作者:佚名


  原标题:以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张文霞 石长慧 卢阳旭

  当前,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其对就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的作用,实现科技创新与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近日,人社部启动了2023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当前,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其对就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今年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青年人就业压力较大,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的作用,实现科技创新与就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科技创新促进就业作用凸显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孕育、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职业,不断拓展新的就业空间,在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以及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改变了我国就业结构和职业类型。我国持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同产业加快深度融合,有效催生了新的产业和就业增长点。2018年发布《关于发展数字经济 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兴就业机会,持续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就业提质扩面互促共进。人社部2022年颁布的新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较2015年版净增加158个新职业,其中有97个是与数字经济有关的职业。东北师范大学等发布的《高校毕业生数字经济就业创业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吸纳的就业人数达2.56亿人,占当年全国总就业人数的34.3%。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已进入2.0时代。今年以来,数字经济就业规模逆势增长,为稳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创业,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就业吸纳能力。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并积极推动国家高新区、自创区以及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的发展,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创业孵化机构数量超过1.5万家,在孵企业和创业团队接近70万家,共吸纳就业近500万人,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超50万人。在持续开展“双创”活动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外,2020年又启动实施了“科技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行动”,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带动新就业。

  三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夯实就业“稳定器”。为进一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自2022年起,我国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2022年8月印发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提出,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用类重点专项及部分“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中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并通过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截至2021年末,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达33万家,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的企业达32.8万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4万多家、“小巨人”企业47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促进高质量就业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是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2022年,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工作的通知》,要求部属高校、中央院所、中央企业等单位,国家高新区和自创区以及各地方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并于当年推动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相关机构开发科研助理岗位超10万个。今年,相关工作仍在继续推进中,持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技术进步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稳就业保民生任务仍然艰巨。与此同时,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人工智能可能消减工作岗位、带来大规模失业的担忧。但历史经验表明,技术进步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化,但并没有导致就业总量的缩减,技术最终创造的就业机会总是比它破坏的多。世界经济论坛预计,到2025年,新技术的引进和人机之间劳动分工的变化将导致8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但也将创造97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因此,我们应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持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Copyright © 2006 rjx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旅游风景名胜网 版权所有